习近平总书记2025年3月在云南考察时强调,云南民族众多,要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切实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固。
云南是全国民族工作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民族自治地方占全省面积的70%。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云南自2000年试点探索实施兴边富民行动。25年来,全省一以贯之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坚持凝心铸边、产业兴边、文化润边、民生惠边、互嵌实边、开放活边、固防强边、协同建边,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促进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
多年来,我省有序推进综合交通网络、水利、现代物流、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办好就业、增收、教育、医疗、关爱留守儿童等民生实事,让边境成为幸福家园;实施边境地区特色产业培育工程,边境特色产业集群已然形成。同时,全省广泛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心向北京、拥护核心”等主题实践活动,创新实施“枝繁干壮”“石榴红”“润土培根”等工程,以文化润边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如今,在云南4000多公里边境线上,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成为诗意栖居地,吸引中外游客纷至沓来。云南各族儿女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一幅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的和美画卷正徐徐铺展。
在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中,勐腊县勐仑镇城子村积极打造旅居新业态,图为城子村全貌郝亚鑫 摄
夯实兴边富民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加强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发展边境旅游等产业,努力实现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作为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份,近年来,我省用足用好用活各项政策,不断夯实兴边富民基础。如今,云南边境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民生福祉不断提升。
美丽公路——保泸高速公路穿行于怒江大峡谷怒江州委组织部供图
强基固边
夯实沿边发展基础
基础设施建设是国民经济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引领性产业。多年来,我省通过连续实施两轮“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综合交通网络、水利、现代物流等基础设施全面提升。
2021年12月3日,全长1035公里的中老铁路正式开通,在中国和东南亚之间构建起一条便捷的黄金大通道,极大促进了沿线客货高效双向往来,实现人享其行、货畅其流,成为造福沿线民众的幸福路、发展路。
“自开通运营以来,中老铁路以其高效便捷的运输优势、沿线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吸引力,迅速成为连接中国与东南亚跨境游的‘黄金线路’。”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处室负责人表示。目前,昆明南至老挝万象、普洱至老挝琅勃拉邦间开行的国际旅客列车,出入境旅客从每天300人次增至最高1300人次,为旅客跨境旅游、学习、经商等提供了便利。
经济要发展,交通必先行。2021年1月,总投资150.19亿元的保泸高速公路(保山至怒江泸水)全线通车,彻底结束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无高速公路的历史。这条起于保山市隆阳区瓦窑镇老营村,止于怒江州泸水市六库街道北小沙坝的高速公路,大幅度缩短了怒江州与保山市以及其他邻近州(市)的车程,不仅方便了怒江州群众的生产生活,也为怒江州经济社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从“行路难”到“畅通途”,如今,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有效支撑了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
民生安边
增进沿边民生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近年来,我省通过实施教育和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行动,不断改善边境地区办学、就医条件。同时,持续巩固加强边境地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政策向边境地区倾斜,不断提升沿边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2019年,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勐戛镇勐稳村德昂族学生杨晓平被中央民族大学录取,成为全国第一个德昂族博士生。杨晓平坦言,自己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与我省多年来持续改善边境地区教育条件分不开。
“过去,德昂族群众的教育方式以言传身教、口传心记等为主。一直到1956年,三台山乡建立勐丹小学,才结束了当地德昂族没有学校教育的历史。教育严重滞后,人口素质提高缓慢,一度成为制约德昂族发展的最大瓶颈。”芒市三台山乡一名德昂族干部告诉记者。
这些年,在一系列兴边富民政策支持下,当地各族群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看病住院、子女上学等都有了保障,生活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以前我们这里连温饱都解决不了,更别说让孩子上学,医疗条件也很差。”提起过去的岁月,三台山乡出冬瓜村村民赵腊退仍记忆犹新。如今,村里有卫生室、村民有医保,各族群众看病不再难。“最值得高兴的是,教育条件得到改善。这些年村里出了好几位大学生,孩子们的读书积极性提高了,越来越多的村民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赵腊退说。
过去,普洱市澜沧县的医疗机构仅能开展一般的小手术。如今,许多疑难手术都可以顺利完成,群众在家门口看疑难病、做疑难手术成为现实,全县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一般疾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澜沧县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从单纯的医疗救治走向加强预防、注重保健,从单一的医疗卫生服务走向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全方位健康服务,卫生基础建设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卫生资源更加优化,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有力保障了全县各族群众的身体健康。”澜沧县卫生健康局负责人表示。
与此同时,我省创新推进“国门文化”建设,深入实施智慧广电公共服务设施工程,不断丰富边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产业兴边
推动沿边经济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期,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经济发展面临困境。由于地处边疆、基础薄弱,工业发展近乎空白,民穷财匮的问题突出。在这样的条件下,文山州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大胆探索推出“工业强州”“工业扶贫”“工业打头阵”等一系列举措。
数十年过去,如今文山州工业发展势头强劲。走进位于文山州砚山县的云南绿色铝创新产业园,厂房鳞次栉比,年产203万吨电解铝的云南宏泰新型材料有限公司成为园区链主,17家上下游企业比邻而居。
链链相扣、聚链成群,随着魏桥、神火、文铝等企业落地,文山州围绕铝水100%就地转化和铝材100%精深加工,全链条打造绿色铝产业集群,构建了“阳极碳素—电解铝—铝水初加工—铝精深加工—铝运用—再生铝”的全产业链集群,有力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提高居民就业水平。
兴边富民,产业先行。我省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促进边境繁荣、群众增收的重要举措,大力发展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推动农旅融合,加速特色产业集群向边境地区布局。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发挥沿边产业园区位优势,引进中国铝业、山东魏桥等一批业内一流企业,绿色铝、绿色硅、新能源电池等新兴产业落地边境地区。
——做好沿边开放文章,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着力构建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高水平沿边对外开放平台和窗口,边境贸易日益繁荣。
……
此外,通过产业布局和带动,我省边境地区种植养殖结构不断优化调整,产业投资持续增长,“云花”“云茶”“云药”“云果”“云菜”等知名品牌不断壮大,边境地区发展势头强劲。2024年,25个边境县(市)GDP比上年增长3.8%。(本刊记者 杨旭东/文)
推进边境幸福村建设
从滇西北的独龙江畔到滇南的热带雨林,在云南4000多公里边境线上,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星罗棋布。自2021年起,云南锚定“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目标,全面推进沿边行政村(社区)的边境幸福村建设,通过接续奋斗,让千里边疆焕新颜,边疆群众过上好日子。
河口县河口镇城郊村八条半村民小组道路、人居环境等基础设施大幅改善邹鹏 摄
基础设施全面改善
云影掠过山峦,盘山水泥路通向各家各户,绿植点缀着干净整洁的院落……仲夏时节,走进与缅甸一江之隔的保山市龙陵县木城彝族傈僳族乡老满坡村,随处可见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老满坡村是距离龙陵县城最远的一个村寨。在边境幸福村建设过程中,我们实实在在感受到基础设施改善带来的利好。”老满坡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郭玉琴说,以路网建设为例,以前开车从老满坡村到龙陵县城单程要五六个小时,狭窄险峻的山路让不少老司机望而却步。如今,随着路面拓宽和路基改善,从村里到县城的车程不到4个小时。除了进城路,村里原来坑洼不平的土路被平整的水泥路替代,现在无论是走亲访友,还是到田间地头劳作,不少村民都已习惯驾驶私家车出行,彻底告别了“出行难”。
老满坡村道路交通状况的改变,只是我省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的缩影。从2021年至2023年,我省统筹资金138亿元,创新实施并全面完成边境幸福村建设,逐步补齐沿边村寨水电路网、人居环境、教育医疗等短板,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升。统计数据显示,我省所有沿边行政村(社区)如今已实现硬化路全覆盖,电网供电可靠率达99.83%,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以上,5G网络覆盖率达100%。
为巩固提升边境幸福村建设成果,2024年5月我省出台边境幸福村巩固提升行动方案,在进一步完善硬件设施的同时,村容村貌持续改善,一个个“颜值”更高的村寨,犹如一颗颗珍珠般闪耀在边境一线。
一栋栋颇具特色的建筑整齐排列,百年滇越铁路穿村而过,树影摇曳、错落有致。这里是河口县河口镇城郊村八条半村民小组。这个曾经偏远落后的小山村,在边境幸福村项目启动后,村里道路硬化、污水处理、电力照明等基础设施大幅改善。在项目巩固提升过程中,当地依托滇越铁路,深入挖掘八条半村民小组的历史和文化资源,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推动村寨再次“华丽蜕变”。
产业发展乡村兴旺
腾冲市猴桥镇猴桥社区国门新村紧邻国家一级口岸猴桥口岸。曾几何时,当地守着“绿水青山”,却没有找到将其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群众的生活并不富裕。
如何改变现状?在边境幸福村建设中,当地整合多方力量,依托优质的冷水资源,在国门新村发展以三文鱼、鳟鱼为代表的高端冷水鱼类养殖业,并获得成功。近年来,国门新村大力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肉牛养殖等产业。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1.42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09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这里得到生动诠释。
在云南4000多公里边境线上,像国门新村这样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的村寨还有很多。2024年,云南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488元,较2020年翻番,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000余元。同时,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目前均已创建1项主导产业,成立1个以上规范运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超10万元。
做实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是边境幸福村建设的重中之重。边境一线一个个“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基地,助力云南优势和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使边境幸福村更富裕、更幸福。
在陇川县陇把镇龙安村,随着发展起蚕桑、砂糖橘等特色种养业,温泉度假村、土砖文化驿站等文旅项目,村民富了起来,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我平时在度假村工作,农忙时跟家人一起养蚕、打理果园,收入比以前在外务工还多。”村民杨定普说,近年来随着龙安村的产业发展,许多年轻人选择回乡创业就业。
民族团结边疆稳固
在泸水市片马镇片马村,片马人民抗英胜利纪念碑巍峨耸立,不远处的片马抗英纪念馆里,斑驳的弩弓、蓑衣、火药枪,诉说着各族儿女团结一心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故事……在边境幸福村建设中,片马村弘扬红色文化、赓续精神血脉,促进当地傈僳族、景颇族、彝族、白族、壮族等各族群众共同筑牢边境防控体系。
“我们这里的村民出门时不需要锁门,因为几乎不会有偷盗事件发生。”谈起村里的治安状况,片马村村民、党员董绍琴十分自豪。董绍琴是村里的网格员,也是片马边境派出所组建的“然门然”(傈僳语,意为“女子弩弓手”)义警护边队成员。这支队伍成立于2020年,共有100余人,队员都是当地的农村妇女。“我们平时的工作主要是常态化护边巡防、村内巡逻、治安维护等。”董绍琴说,去界桩巡逻,远的地方来回要走好几天的山路,的确有些辛苦,但作为世代生活在这里的村民,能为家乡作点贡献,心里还是蛮有成就感的。
云南以建设边境幸福村和打造边境幸福村升级版为抓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推动沿边行政村(社区)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达标,党群服务中心基本公共服务覆盖率达100%,沿边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
夏日,蓝天白云下的边陲苗寨马关县金厂镇金厂村委会罗家坪村民小组宁静而美丽,村口墙壁上“拥护核心、心向北京”8个大字与村内房屋外立面上的墙绘、楼顶的国旗融为一体,讲述着罗家坪村民小组发展变迁的故事。作为村里的老党员,熊光泽一家三代守边数十年,在边境幸福村建设过程中,他带着村干部在全村推广“一查红旗飘飘、二给花草浇浇、三来院坝扫扫”等“晨起五件事”,并通过党支部“宣讲会”、群众“畅谈会”等形式,提升群众的民族团结、强边固防意识。在熊光泽的带领下,罗家坪村民小组越来越多的村民申请加入巡边队伍,共同守护边境安宁。(本刊记者 王学勇/文)
打造边境幸福旅居新业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让旅游业更好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为让旅游业更好服务美好生活,围绕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2024年10月,省文旅厅、省民宗委、省民政厅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加快推进旅居云南建设三年行动》(以下简称“《三年行动》”),其中边境幸福旅居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与之相随的是,我省积极推进边境旅游示范村建设,不仅促进了旅居业态快速发展,还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来自外省的旅居客在墨江县曼海村安享旅居生活郝亚鑫 摄
出台政策促旅居发展
据省文化和旅游厅旅居工作专班有关负责人介绍,旅居能让边境旅游从走马观花转向深度体验。旅居者不仅能感受当地自然风光,还能深度体验少数民族风情、边疆历史,通过融入当地文化和日常生活,建立新的社会关系。推进边境幸福旅居,不仅可以拉动长期住房租赁、日常消费、本地服务业,创造本地就业机会,还可以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和创造性转化,增强社会活力,巩固强边固防的社会基础。为此,我省专门出台政策,以促进边境幸福旅居的健康发展。
《三年行动》明确了边境幸福旅居的目标:以边境374个行政村(社区)、3824个自然村为依托,2024年先行试点建设30个边境旅游示范村。到2027年,全省边境旅游示范村产品类型丰富多样,市场主体活跃壮大,建成一批有特色、有品牌的边境旅游示范村。
在《三年行动》中,旅居产业被赋予更大的使命——要把旅居云南培育成云南旅游的升级版、乡村旅游的新空间、乡村建设的新方向、文化传播的新通道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好方式,以加快推动云南旅游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在“边境幸福旅居”板块,旅居更是被寄予厚望,政策明确提出要推动边境旅游观光向边境幸福旅居转变。
2025年6月,省政府办公厅发布了《云南省旅居发展正负面清单》,提出在发展旅居中要支持建立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吸纳当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支持非遗、文创产业等。同时,禁止违反国土空间规划,禁止大拆大建、过度商业化,禁止突破环境容量等,对边境幸福旅居村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设边境村寨旅游带
《三年行动》提出,结合中越、中缅、中老边境乡村与特色村寨发展的政策以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力求“一寨一景”,形成边境村寨旅游带;把交通便捷化、便利化作为示范村建设的前提,围绕边关风景游、红色文化游、民族文化游、养生休闲游、农耕体验游等类型,建好30个边境旅游示范村,并逐步向有条件的村寨推广实施,使边境一线成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亮点、“旅居云南”的热点。
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伴镇河边村,瑶族群众世居于此。近年来,当地发展以“瑶族妈妈客房”为核心的民族风情旅居产业,引入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团队进行规划设计,将村民传统的热带干栏式木楼改造为独具特色的“瑶族妈妈客房”。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原生态热带雨林风光,还可以住进民族特色鲜明、现代化设施齐全的瑶族民居中。2024年,河边村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带动群众增收100余万元。其中,“瑶族妈妈客房”订单1000多单,创收80余万元。
普洱市西盟县勐卡镇马散村推出了“记忆老城区—民族团结盟誓塔—永俄湖—永俄寨”自驾游和团队游线路,打造集观景、采摘、垂钓等于一体的复合型旅居目的地。同时,当地群众自发组建“雨窝”文艺演出队,吸引了许多旅居客前往。
临沧市镇康县南伞镇刺树丫口村距边境线仅50米。近年来,该村大力发展边关风景旅居,将全村55户村民纳入农旅专业合作社,盘活100亩闲置土地建设农业观光园。同时,要求来村里投资的企业优先聘用本地村民。如今,村里三分之一的村民从事旅游业。2024年,当地接待游客25万人次、旅居客1240人,村集体增收30余万元,旅游综合收入超200万元。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推进边境幸福旅居,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西安市民梁卫国因患有严重哮喘,每年11月中旬,就如候鸟一样迁居南方。“暖和的地方,哮喘不易发作。前些年,我去过广东、海南、广西等地,差不多一年换一个地方。”梁卫国说,从2021年开始,他连续4年选择在西双版纳州过冬。在勐腊县,他爱上了普洱茶。茶汤入口,他就能分辨出茶叶的产区。同时,他积极参与节庆活动和体育赛事。为了参加泼水节,他延期1个多月返家;为了参加山地自行车挑战赛,他花8000多元买了专业的赛车;他还专门跑去看热带雨林汽摩越野挑战赛和泼水节龙舟赛……旅居西双版纳州的几年时间,梁卫国结交了许多当地好友。
近年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立足边疆民族地区优势,通过体育精神引领、体育文化赋能、体育赛事驱动,以地域特色为依托、以文化认同为内核、以群众参与为根基,有效推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绿春“哈尼族十月年”射弩、陀螺和摔跤比赛,金平傣族泼水节的龙舟赛,屏边苗族花山节爬花杆、打毽、芦笙比赛,河口瑶族盘王节踩高跷……民族节庆和体育赛事,受到越来越多旅居客的喜爱。
据省民宗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近3年来,全省建成363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组织2.9万名各族青少年跨区域交流,推出162条旅游线路,省外来滇旅居人数达400万人,各族群众在“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本刊记者 雷鸣/文)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在2024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
石榴结籽心连心,民族团结一家亲。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引导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不断发展,朝着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目标大步迈进。
沧源县边境村的老支书在班洪抗英盟誓址为党员讲述回信精神沧源县委组织部供图
实践激励
共谱民族团结新篇章
“读了来信,了解到脱贫攻坚给阿佤山带来的深刻变化,感受到了阿佤人民心向党、心向国家的真挚感情,我很欣慰……”2021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的老支书们回信。临沧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广泛开展“我们都是收信人”主题实践活动,建好“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社会大课堂,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回信精神鼓舞人心,实践活动凝聚动力。近年来,我省深入开展红色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广泛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心向北京、拥护核心”等主题实践活动,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250余个,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均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通过开展一场场别开生面的实践活动,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深化。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县依托烈士陵园、“英雄十姊妹”党支部等红色资源,常态化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到边境一线讲授专题党课;曲靖市创新构建“珠源石榴红”宣传矩阵,以“接地气”“沾露珠”的形式挖掘故事、阐述思想、传播理论;迪庆藏族自治州举办以“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心向北京、拥护核心”为主题的民族团结进步月系列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增进“五个认同”……
在一系列实践活动激励下,我省各族群众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坚定的决心积极投身幸福生活的创造中。“我们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继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领乡亲们永远听党话、跟党走。”沧源老支书之一、班洪乡班洪村原党支部书记岩翁的铮铮誓言,道出了边疆各族群众的心声。
精神滋养
共筑文化认同根基
1951年元旦,普洱专区各族群众举行盟誓大会,并立下民族团结誓词碑,48名各族代表在碑上签名。“签名后,父亲始终恪守民族团结誓言,直到他去世前,仍嘱咐我们要继续讲好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故事……”在普洱民族团结园里,誓词碑义务讲解员方财兵以父亲的亲身经历,向游客讲述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故事。
誓词碑屹立至今,民族团结的佳话代代相传。普洱市充分挖掘民族团结誓词碑的精神内涵,建成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纪念馆,不断丰富展陈内容和形式。同时,当地以民族团结誓词碑为素材,创作了《红色誓约》《小城里的大丰碑》等一批展现民族团结、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精品,多维度传播其蕴含的民族团结精神。
讲好民族团结故事,共筑文化认同根基。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枝繁干壮”“幸福花开”“石榴红”“润土培根”等工程,推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大舞台、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动,以多种形式讲好边疆各族儿女“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生动故事。
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梅葛宣讲团走进少数民族村寨,用小邑拉花、花灯歌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把党的方针政策送到群众身边;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创作红色话剧《指路碑》等6部情景故事党课,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演出400余场次,把“讲台”融入“舞台”……通过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各民族根同源、血同脉的思想共识更加深入人心。
示范带动
共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每周一清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独龙江乡的村民都会自发齐聚各村委会活动广场参加升旗仪式。“这是独龙江乡持续多年的‘一周三活动’中的一项。”独龙江乡迪政当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孔智觉说,村里每周一开展升国旗和环境卫生清洁活动,每周三开展感党恩讲习活动,每周五开展独龙族歌舞文体活动。
自独龙江乡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乡镇”以来,当地各族群众备受鼓舞,通过“一周三活动”等方式坚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时至今日,这一活动已融入独龙江乡群众的日常生活。
2024年10月,在北京参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后,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三营镇共和村村委会郑家庄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何国祥带回一个喜讯——郑家庄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长期以来,郑家庄流传着“7个民族一家亲”的佳话。7个民族的村民同心同德、共谋发展、共建家园,创立“民族同心议事制度”,共商共议村中事务。多年来,在各族群众齐心协力下,村里建成文化广场、湿地公园等公共设施,共同发展药材产业,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
“我们要继续把民族团结记在心间,带领全村群众共同发展产业、共建美好家园,让民族团结之花越开越艳……”在民族同心亭里,何国祥向村民许下承诺。
示范典型的榜样力量,激励着我省各地创优争先,共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目前,我省沿边8个州(市)13个边境县(市)已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101个边境乡镇、33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已建成各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在引导各族群众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刊记者 曾永会/文)
来源:2025年第7期《云岭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