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网讯(通讯员 陈龙汝男)近年来,西盟佤族自治县通过“就近就业+创业带动+劳务品牌”的组合策略,让越来越多的群众不仅找得到“饭碗”,还端得稳“饭碗”。
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我在县城的云景里酒店上班,既能照顾家里,又有稳定收入。”段佳丽一边和同事录入客人信息,一边笑着说起现在的生活。
3个月前,她从外地辞职回乡时还在犯愁:离家近的工作少,能挣钱的工作又顾不上家。没想到,通过西盟县零工市场推荐,她很快便找到了心仪的岗位。
这个让段佳丽称赞的零工市场,是西盟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于2024年搭起的“就业桥梁”。零工市场不同于传统招聘,而是更专注于“灵活就业、增收共富”,既帮个人找活,又帮企业寻人才。工作人员会在街道定期设置招工摊位,线下招聘会月月都有,再加上线上岗位实时更新,让待业群众的就业机会大大增加。
截至2025年6月,西盟县零工市场这座“桥梁”已对接了330家企业,提供3万多个岗位。更贴心的是,乡(镇)里的就业创业服务站、零工驿站也陆续建立起来,这些细化的就业措施,把就业网织得更密,让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的心愿。
劳务品牌“闯全国”
“刚到上海时,我们穿着民族服饰在欢乐谷跳佤族舞,游客围了一大圈。那一刻我就知道,我们的歌舞一定能走出去。”电话里,岩主笑着说。这个来自西盟县勐卡镇的佤族汉子,2009年怀着梦想独闯上海,从基础演员一步步做到演出管理岗。如今,他带着10名老乡扎根上海欢乐谷。
像岩主这样带着乡亲“舞向远方”的带头人还有不少。勐梭镇的岩罗也把舞台拓展到了广阔的天地——在深圳创立了自己的文化公司,把900多位佤族老乡送到北京、上海的景区驻场演出,还带着佤族歌舞“跳”上了国际舞台。他们的故事,正是“西盟佤山歌舞者”劳务品牌从“本土表演”到“品牌输出”的鲜活注脚。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西盟县对劳务品牌的精心培育。
近年来,西盟县深挖民族文化资源,坚持培育赋能,多措并举推动“西盟佤山歌舞者”劳务品牌创新发展,走出了一条民族特色文化产业转移就业的致富道路,让一批创业青年吃上“技能饭”“品牌餐”。
西盟县每年定向培训2000余名从业者,“手把手”将佤族舞步、传统乐器这些“老手艺”,打磨成闯市场的“新技能”。同时,通过“政府搭台+经纪人对接”的模式,把演员们输送到省内外景区。如今,2000多名像岩主一样的青年在各地演出舞台发光发热。
西盟县的“就业路”越走越宽,背后是一套持续发力的“组合拳”:零工市场织密就业网,创业扶持让“带头人”带得动、走得远,劳务品牌则将民族特色转化为就业优势。这些探索既解决了当下的就业需求,更铺就了长远的增收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