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层治理“一网统管”高效办结民生问题,到打造城郊和美生活圈,再到畅通就业创业渠道……近年来,思茅区始终将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以精准施策破解服务堵点,以“绣花”功夫织密民生保障网,让政策红利精准滴灌到千家万户,把“民生清单”变成“幸福账单”,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普洱网讯(通讯员 李婷 张玮彬)在思茅区,一片活力四射的发展热土正在崛起——距思茅主城区车程不到10分钟的南屏镇曼连社区天干箐村民小组,充分挖掘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居等多元业态,依托“党建引领+群众共建”的发展模式,不仅重塑了村容村貌,更勾勒出活力十足的城郊和美生活新画卷。
全程陪跑
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的治理密码
近期,白鹭湖畔迎来一家新店——璞野花庭咖啡店。开业前夕,村组干部与店主深入座谈,实地查看工程进度,大到施工协调,小到车位规划,逐一解决各类问题,用实际行动为咖啡店纾困。
“最初选址时,我一眼便看中这里。这里不仅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又紧挨着游乐场和火车站,所以决定在此打造一家有咖啡、小吃、茶饮、披萨的特色小店,为游客提供悠闲与宁静的休闲空间。”主理人罗亚回忆起选址初衷。
从租店到装修,村组干部的“全程陪跑”成为店铺落地的关键。从租店洽谈、装修协调到开业筹备,干部主动介入,多次现场跟进施工进度,让车位规划等实际难题一一得到解决。“从规划到现在具备试营业条件,村组干部帮我们解决了太多难题,让这家湖畔小店得以顺利‘成长’。”罗亚感慨。
咖啡店的顺利落地,折射出天干箐村民小组在基层治理中的深层变革。借助区位优势,天干箐村民小组主动融入旅游城市建设,科学规划布局,实施“抓党建促人居环境提升”的“一改二平三亮”专项行动。天干箐村民小组通过深入整治私搭乱建、环境卫生脏乱差等问题,积极发动村民打造有成效、有特色、可复制的“美丽庭院”,发展精品民宿、特色农家乐与庭院茶咖,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服务,打造特色鲜明的农文旅融合综合体。
扩路增绿
从“要我改”到“我要改”的治理破局
扩路增绿也是天干箐在基层治理中的生动实践。在村庄建设中,党员带头“拆墙让路”,引导人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变“要我拆”为“我要拆”,全村形成了主动“拆墙让地”,齐心共建美丽乡村的良好氛围,群众思想实现从“要我改”到“我要改”的转变。
目前,天干箐村民小组已自发拆除围墙、简易房等3500平方米,扩宽道路3500平方米。同时,为49户农户定制“一户一方案”庭院改造,让开放式庭院串联起通透、互联的村落。
天干箐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许忠说:“起初,村民担心拆围墙不安全,怕失窃、怕暴露隐私。村里的党员带头拆了自家院墙,然后通过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沟通,最终得到支持。”
“这里以前有猪圈、鸡圈、围墙,村里的干部一次次上门做思想工作,我才下定决心拆除。我家这里位置好,风景也不错,推开窗就能看到白鹭湖,抬眼便是茶山的翠绿。”村民蔡忠宏计划将拆除院墙后的空地改造为咖啡厅与农家乐,借助白鹭湖的自然风光吸引游客前来消费。
共建共治
三级联动机制下的“和美画卷”
在天干箐村民小组的蜕变中,通过构建镇党委、社区党组织、村民小组党支部三级联动机制,制定村规民约,完善三治委员会、红白理事会自治管理制度,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被全面激发,形成了“我的家园我治理”的浓厚氛围,美丽乡村建设从往日的“一片骂声”到现今的“一片笑声”“一片掌声”。
“只要在微信群里通知,大家都会主动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现在大家的思想转变了,明白只有村庄好了,小家才会好起来。”村民饶宏丽说。
2024年,天干箐成为普洱市唯一一个全省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党群共建“城郊和美生活圈”项目也被列为“书记领办”项目。干部干事劲头更足,群众参与热情高涨,从环境整治到产业培育,从基础设施完善到公共服务提升,一系列举措有序推进。
“早些年,天干箐村民小组就像藏在深闺的‘孩子’,要费好大劲儿才能找到具体位置。随着普洱站的建成运营,这里融入区域交通网络,大型游乐场的开放也为这里注入新活力。这些从无到有的变化,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让家乡焕发新生,相信凭借良好的发展态势,天干箐会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罗开玲作为在这片土地上成长的村民,谈及家乡的变化,言语间满是自豪。
如今的天干箐村民小组,以群众需求为圆心,在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这里不仅是游客打卡的“诗与远方”,更成为村民增收的“幸福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