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李昊纬)近年来,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恩乐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创新思维破题基层治理,通过“共享空间”理念重构党群服务阵地,推动传统办公场所向“多元融合、开放共享”转型,实现服务精准化、治理精细化、资源集约化,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集零为整,小空间撬动大效能。对原有阵地进行“微改造、精提升”,推行“办公最小化、服务最大化”原则,整合党建、政务、议事、文化、民生等功能,设置“综合服务区+特色共享区”。昔日单一会议室变为党群学堂、技能培训基地,闲置房间蜕变为书香洋溢的“共享书屋”、亲子互动的“欢乐小屋”、服务群众的“便民驿站”,空间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引入“错时开放”机制,白天提供社保办理、政策咨询等“一站式”政务服务,夜间和节假日则无缝切换为居民休闲娱乐、学习充电、社团活动的文化家园。通过“一地多用、分时共享”的模式,让有限的空间资源实现了效能倍增。
多元参与,织密惠民服务网。构建“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志愿者+群众”服务生态圈,以共享空间为纽带,链接各方资源,形成惠民服务合力。与医疗机构合作开设“健康服务角”,定期开展义诊、健康讲座,将医疗关怀送到群众家门口;针对假期儿童看护难问题,联动团委、妇联等资源开设“共享托管班”,返乡大学生志愿者化身“成长导师”,开展兴趣拓展、课业辅导,丰富孩子假期生活,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开设非遗工坊,教授陶艺、刺绣、民族歌舞等技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平台赋能,共绘治理同心圆。依托共享空间搭建网格连心室等民生平台,建立“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志愿者接单”机制,定期召开“小板凳”会议,收集民生诉求,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今年以来,累计召开“小板凳”会议45次,推动老旧小区改造、电动车充电桩安装等民生项目12项;创新“党建+志愿服务”“社工+志愿者”模式,组建“红色志愿服务队”,吸纳党员、群众、新业态群体参与,常态化开展美丽家园行动、银龄陪伴、爱心助残等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今年以来,已开展各类志愿活动200余次,服务时长超5000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