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资讯
时政
热点
问政
公告
时评
党建
视觉
直播
专题
策划


当前位置:普洱网首页 >> 云资讯 >> 正文



【理润普洱 学以致用 用以促学 学用相长】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论述


来源:《普洱日报》  时间:2025/08/29/ 10:58 点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表系列重要讲话,阐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根本性质、历史过程、胜利因素、重大意义,明确了抗战史研究的根本遵循,阐释了伟大抗战精神的内涵,批判了那些企图否定、歪曲、美化侵华历史的错误行径以及任何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这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坚持和运用,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是界定了抗战的根本性质。侵华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本质上是邪恶的、黑暗的、反动的,这决定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之间的较量。

二是阐述了抗战的历史过程。首先指明了抗战的起因,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就是“要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进而吞并亚洲、称霸世界。”其次揭示了抗战的起点,即“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七七事变”则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由此强调14年抗战的整体性。最后,揭露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中国城乡战火连绵、硝烟四起,中国人民生灵涂炭、苦难深重,中国大地赤地千里、饿殍遍野”。据统计,抗战期间中国人民伤亡人数超过3500万,“按照1937年的比价,造成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

三是揭示了抗战的胜利因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决定因素,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关键因素,全民族抗战是重要法宝,国际的支持与帮助是重要因素。其中,中国共产党是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为什么这么说?近代中国人民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均以失败告终,“政治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和民族内部软弱涣散”,是这些抗争无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在内忧外患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是“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的先进成分。这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四是提出了伟大抗战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历久弥新,不仅是抗战时期中国人民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还是支撑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五是阐述了抗战胜利的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民族复兴的历史转折点,对世界文明进步具有深远历史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彻底瓦解了在世界上存在了几百年的殖民体系,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六是明确了抗战史研究的根本准则。在方法论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抗战史的研究也是如此,不能脱离和割裂具体的历史环境、历史过程和历史条件。在具体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正确方向、把握正确导向,准确把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主流、本质,正确评价重大事件、重要党派、重要人物。”在实践路径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必须坚持正确历史观、加强规划和力量整合、加强史料收集和整理、加强舆论宣传工作,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

七是强调要坚持正确历史观。首先,要尊重历史客观性,这是不虚无历史、割断历史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付出了巨大牺牲的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捍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其次,要对任何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有力回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年,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侵略罪行不容掩盖,历史真相不容歪曲”,“任何人想要否认、歪曲甚至美化侵略历史,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绝不答应”!最后,强调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是纪念抗战胜利的主题,这16字贯通历史,连接现在,启迪未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待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庄严态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是全面总结14年抗战史得出的科学结论,是掷地有声、颠扑不破的历史结论。

(作者单位:普洱市委党校 郑维平)






上一篇: 下一篇:【理润普洱 学以致用 用以促学 学用相长 ...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市融媒体中心
普洱网投稿: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茶苑路1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25320150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4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3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普洱网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