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普洱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永平镇的旱稻在微风中沙沙作响,预示着粮食的丰收;“旱稻+蔬菜”的高效轮种模式,让土地效益倍增,为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筑牢根基……一幅幅丰收的画卷,是普洱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路径、践行粮食安全战略的生动写照。
普洱网讯(通讯员 李执 文/图)金秋时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德安乡的田野里,黑花生迎来丰收季。村民们忙着采收、晾晒,饱满的黑花生铺满晒场,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喜悦。如今,小花生不仅鼓起了村民的腰包,更通过“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
走进德安乡文化村,村民家的庭院里晒满了黑花生。“黑花生壳薄,要晒够一周才能入仓,这样才能保证品质。”种植户赵育昌一边翻动花生,一边分享着种植经验。今年,他家种了4亩黑花生,目前已卖出800公斤,预计收入2.4万元。
自2021年起,文化村持续为村民开展黑花生种植技术培训,不断优化种植技术。如今,全村黑花生种植面积超450亩,越来越多的村民靠种黑花生尝到了甜头。
黑花生的种植热潮,还蔓延到了德安乡其余5个村。在石中村,“村级集体经济引领+优质籽种扶持”的模式,让村民的种植热情高涨。村级集体经济率先打造示范田,还为村民培育、发放优质黑花生种子,手把手教大家种植。
“黑花生是我们村增收的新产业,村集体带头把示范田种好,把种子送到村民手里,就是要带着大家一起干、一起赚钱,让日子越过越红火。”石中村党总支书记、主任王锦华的话里充满干劲。2025年,石中村试种黑花生6亩,45户村民参与其中,每户预计可增收1万元。
“这是德安乡的本地黑花生,富含硒元素,生吃香脆、煮粥浓香,非常好吃。”在兰庆村村民周保林的直播间里,黑花生成了“爆款”。镜头前,他拿起一颗黑花生,向网友展示饱满的颗粒。周保林说,在一场直播中,他就卖出800公斤黑花生,销售额超4万元。
作为返乡创业青年,2024年,周保林通过短视频帮助村民带货,从最初帮邻居卖点农产品,到如今成了黑花生的“代言人”。今年丰收季,他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村民的黑花生,联合本地快递点优化包装和物流,确保黑花生新鲜送到各地消费者手中。
从田间采收、庭院晾晒,到直播间里的热情推荐,再到百姓餐桌,德安乡的黑花生走出了一条特色增收路。“黑珍珠”不仅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更成了德安乡的“产业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