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茅区“果篮子”“菜篮子”双丰收,特色水果畅销四方,蔬菜产业规模化发展,守护群众餐桌;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万寿菊规模连片种植,带动数千农户增收,并开启“农业+旅游”模式,增加农户的收入……这些生动场景,是科学布局的智慧、产业模式的创新、技术推广的助力,彰显了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和无限希望。
普洱网讯(通讯员 饶静)近日,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振太镇刚完成烤烟采收的土地,又迎来新一轮种植热潮。
太和村种植大户吴勇的600余亩烟后蚕豆拉开了冬农开发的序幕。“以前这里交通不便,肥料靠人背,农机下不了田。现在有了机耕路,车辆能直接开到田边,种地方便多了。”吴勇说,2024年蚕豆收益不错,今年扩大了种植面积,预计平均亩产可达2吨,每亩收入约5000元。为了抢抓农时种植,吴勇雇了周边不少村民帮忙。从土地翻耕、播种到后续的田间管理,既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又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村民们每天能获得100元至150元的务工费,从种植到采收,预计全年务工量可达5400人次。
太和村党总支书记李光景说:“通过烟后轮作,村里的土地实现了一地多种多收、一年两熟两收,不仅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还增加了农民收入,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除了烟后蚕豆种植,其余烟后蔬菜也在陆续播种。振太镇的田间地头,村民们忙碌的身影、翻耕的土地共同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秋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