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普洱大地处处唱响丰收的欢歌。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传统农耕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邻里互助与产业示范相得益彰。农业机械化的轰鸣声打破了田野的宁静,奏响了高效丰收的序曲;“亲戚经济”的温情互助,让特色种植之路越走越宽;古法新米的清香与现代生态理念的融合,让农耕文明焕发新生。普洱的丰收季,不仅是粮食安全的坚实注脚,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普洱网讯(通讯员 韦沿竹 谢诗仪)晨雾还未散尽,勐野江的潺潺流水声,已与打谷机的轰鸣声交织成一曲热闹的交响乐。在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宝藏镇板河村坡脚村民小组,金黄色的稻穗低垂着腰,村民们正抓紧晴好天气收割稻谷。
“轰隆—轰隆”,一台绿色的现代化收割机缓缓驶入稻田。拉祜族村民曹爱红稳稳坐在驾驶座上,熟练地操控着操纵杆。收割机的切割装置贴着稻穗根部掠过,金黄的稻秆被整齐切断。经过脱粒、清选两道工序,饱满的稻谷直接落入机身下方的储粮箱,经过粉碎的稻秆,则被均匀撒回田间,化作滋养土地的天然肥料。
近年来,宝藏镇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围绕提质增产这一核心目标,一方面,积极引进旱优73、滇和615、野香优丰占等优质水稻品种,优化品种结构;另一方面,大力完善灌溉设施、机耕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为村民们的丰收保驾护航。
“2025年,宝藏镇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4500亩,平均亩产可达450公斤。”宝藏镇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罗倩明介绍:“相较于2024年,得益于相关农业项目的落地实施和多项基础设施的升级改进,今年水稻单产同比增产约6%,丰收成果实实在在。”
如今的宝藏镇,连片稻田在田野间铺展,纵横沟渠引活水滋养禾苗,现代化农机与传统农耕智慧相得益彰。这不仅让乡亲们的“粮袋子”更稳、更足,也让群众的“钱袋子”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有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