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助企“直通车” 优化营商环境(一)
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营商环境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出台优化营商环境“九项措施”等一系列政策举措,构建了“市长局长坐诊接访接诉”“助企纾困”“12345热线”等多渠道助企直通体系。
近日,市政协召开打造助企“直通车”优化营商环境专题协商暨重点提案督办会议。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何卫,市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候选人陈奇出席会议。会上,市政协调研组通报了助企“直通车”优化营商环境调查问卷情况,相关部门通报了“关于积极营造良好营商环境”重点提案办理情况和助企直通工作情况,部分市直单位、市政协委员围绕议题作协商发言。现将相关发言刊登如下:
《关于积极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提案》紧扣我市经济发展关键时期对优化营商环境的迫切需求,破除“中梗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案核心建议聚焦三个方面:一是强化项目用地、环评等要素保障,推动签约项目加快落地;二是着力解决不动产登记难等群众关切的问题,提供高效便民服务;三是关注个体经营户发展需求,精准助企纾困。
在办理过程中,市发展改革委成立重点提案办理工作组,制定专项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与时限要求,确保办理工作高效推进。
按照提案办理相关要求,通过函件征询、实地调研、面商座谈等多种形式,充分听取提案人陈娅委员及各协办单位的意见建议,于7月中旬给予提案人书面函复。通过各方努力,提案办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强化要素保障,加速项目落地。一是统筹重点项目要素保障。常态化深入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一线,提供主动、靠前、全程服务,有力保障项目加快建设。用好重点项目银行融资辅导及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高效推进“政企金”对接。截至8月末,全市重点产业贷款余额434.78亿元,较年初增长34.14亿元,同比增长21.29%。二是用地审批提效。充分运用定期调度、集中会审、一线服务、以审代训、跟踪督办“五个机制”,动态清零用地报件,用地审批效能显著提升。成片开发方案市级审查压缩至5个工作日内,农用地征转报件审查压缩至3个工作日内,临时用地审批压缩至5个工作日内。《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办理时限由10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三是积极推进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制定印发《普洱市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建立“项目跟着规划走、指标跟着项目走、土地跟着效益走、服务跟着需求走”机制。截至2025年9月底,全市已完成“标准地”出让6宗,面积493.7亩。四是优化环评审批服务。大幅压缩环评、排污许可、辐射安全许可等审批时限,生态环境部门37项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入驻市政务服务中心,网上可办率100%,承诺时限压缩75%以上。五是加强招商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运用云南省招商引资企业服务平台及市级全生命周期服务问题办理机制,实现项目线上注册152个,市县联动解决企业诉求17件(满意率100%),线下交办解决企业问题19件。1—9月,全市新签约500万元以上产业招商项目140个,协议总投资97.5亿元。组建全市投资和招商引资工作专班,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工作,营造浓厚发展氛围。
(二)攻坚不动产登记,提升便民服务水平。一是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全市烂尾楼、保交楼、保交房、不动产登记等历史遗留问题共涉及90个小区、17609套房屋。截至2025年9月底,已化解32个小区,达到转移登记条件(首次登记)8912套,办证到户3372本。二是优化办理流程。通过提前预审、容缺受理、绿色通道等措施压缩办理时限。全市均已推行“交房即交证”“交地即交证”服务。同步推行不动产转移登记与水、电、气过户“一窗受理、联动办理”,截至9月底已办理380件,其中“一网通办”139件。
(三)培育经营主体,精准助企纾困。一是优化个体经营准入服务。全面落实个体工商户智能化开办等制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完善信用修复机制,助力个体工商户持续经营。二是落实惠企金融政策。实施“贷免扶补”创业担保贷款,为符合条件的个体经营者提供最高20万元贷款及财政贴息。充分发挥云南省融资信用服务平台作用,截至9月末,平台累计注册企业(含个体工商户)7.38万户,累计放款3.92万笔、金额207.45亿元。三是推动“个转企”与柔性监管工作。截至2025年9月底,全市共有1961户个体工商户成功转型升级为企业。推行柔性执法,对轻微违法行为依法“首次不罚”,对新经济形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优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减少对正常经营的干扰。
下一步,将持续深化提案办理成果,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督促各县(区)和项目业主严格落实用地预审规定,做实项目前期工作。二是加快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化解进度,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进一步提升登记便利度。三是落实好政企交往“三张”清单,培育良好政企共生土壤。持续完善招商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及问题解决机制,强化“派单制”与纪检“监督制”,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成效。(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