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助企“直通车” 优化营商环境(一)
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营商环境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出台优化营商环境“九项措施”等一系列政策举措,构建了“市长局长坐诊接访接诉”“助企纾困”“12345热线”等多渠道助企直通体系。
近日,市政协召开打造助企“直通车”优化营商环境专题协商暨重点提案督办会议。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何卫,市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候选人陈奇出席会议。会上,市政协调研组通报了助企“直通车”优化营商环境调查问卷情况,相关部门通报了“关于积极营造良好营商环境”重点提案办理情况和助企直通工作情况,部分市直单位、市政协委员围绕议题作协商发言。现将相关发言刊登如下: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厅局长坐诊接诉”机制部署要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畅通政企沟通渠道,普洱市于2024年9月印发《普洱市落实全省厅局长坐诊接诉机制推行市长局长坐诊接访接诉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并于同年11月配套出台《市长局长坐诊接访接诉全流程管理工作机制(试行)》。《工作方案》明确“市长、局长坐诊接访接诉”工作由市政府办公室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市场监管局、市工商联等部门协同支持。涉及具体事项时,市政府领导负总责,相关市级部门(包括驻普单位)共同参与,负责对企业诉求进行梳理、分类、转办、反馈及分析等全流程服务工作。
截至2025年9月30日,累计接收企业诉求56条,按规定进行甄别后,确定有效诉求31条。其中,已办结13条,正在推进办理18条。对不符合受理条件的25条诉求,均按程序做好解释说明。其间,共组织开展市长局长坐诊接访活动8次,每次活动均严格遵循前期诉求收集、接访力量调配、责任主体对接等流程,保障接访工作规范高效开展。
坚持高位推进,构建联动体系。创新推行市长、副市长带领各局长直接接访机制,各县(区)同步参照实施,由县(区)长、副县(区)长带队接访,形成“市级领导牵头、部门协同、县(区)跟进”的三级联动格局,确保企业诉求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
创新接访模式,畅通诉求渠道。线上通过政府官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设立“服务专窗”,线下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置专门窗口,每月提前发布接访公告,每周固定时间开展接访活动,企业可多渠道反映诉求,实现“线上+线下”无缝衔接,实现企业诉求“有门可进、有人可找”。
规范流程管理,强化督办落实。对企业诉求实行清单化交办,明确办理时限、责任单位和牵头领导,推行“受理、交办、承办、答复、督办、销号”全流程闭环管理,通过满意度评价、定期复盘等方式压实责任,确保企业诉求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切实将创新举措转化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效。
在机制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与企业期待有差距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部分诉求办理效果与预期存在差距;二是部分反馈质量有待提升;三是公众认知偏差导致无效诉求较多;四是承诺事项落实机制尚需健全。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优化接访接诉工作,以营商环境之“优”促经济发展之“进”。
一是推行主题式接访,增强服务精准性。借鉴省内先进经验,结合企业诉求热点,每1—2个月聚焦一个核心主题开展集中接访。通过力量集中、资源集聚等方式,破解分散接访“碎片化”问题,提升诉求解决效率。
二是建立会商机制,破解办理堵点。定期召开专题会商会,对未办结诉求逐一研判,重点解决部门协作壁垒、政策资金缺口等难题。建立“接访、会商、督办”联动机制,确保复杂问题有人管、有人抓。
三是优化分级管理,强化全周期管控。构建分级报送体系,常规诉求按月报进展,复杂诉求按季报成效,办结后提交专项报告。通过常态化督办推动诉求从“受理”到“解决”全流程可追溯。
四是健全通报机制,压实工作责任。建立工作情况定期通报制度,对协作不力、推进迟缓的单位进行预警提示。将承诺兑现情况纳入相关考核,推动各级部门主动履职,不断提升政府公信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