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助企“直通车” 优化营商环境(二)
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营商环境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出台优化营商环境“九项措施”等一系列政策举措,构建了“市长局长坐诊接访接诉”“助企纾困”“12345热线”等多渠道助企直通体系。
近日,市政协召开打造助企“直通车”优化营商环境专题协商暨重点提案督办会议。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何卫,市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候选人陈奇出席会议。会上,市政协调研组通报了助企“直通车”优化营商环境调查问卷情况,相关部门通报了“关于积极营造良好营商环境”重点提案办理情况和助企直通工作情况,部分市直单位、市政协委员围绕议题作协商发言。现将相关发言刊登如下: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普洱监管分局把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作为金融服务主战场,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多措并举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为支持普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完善内部制度,加大对企业支持力度。一是更新完善尽职免责制度。落实《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普惠信贷尽职免责工作的通知》,修订完善小微企业及民营企业贷款尽职免责实施细则,完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二是优化调整贷款管理策略。落实《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做好续贷工作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的通知》要求,加大续贷支持力度,为企业“减负”。三是优化信贷审批流程,开辟“绿色通道”。截至2025年9月末,全市共走访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33.37万户,纳入“申报清单”14049户,纳入“推荐清单”13401户,获得银行授信企业11142户,累计授信金额78.37亿元,发放贷款金额56.87亿元。四是持续推动减费让利政策落实落细。上半年,全市银行机构累计为企业和个人减轻利息成本、承担或减免各类费用共计1.69亿元。
创新金融服务,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不断创新金融产品。联合各部门印发金融支持肉牛、咖啡产业发展实施方案,银行机构针对地方特色产业完善行内制度50余项。“先锋贷”“工匠贷”“乡村振兴贷”等纯信用产品率先落地乡村振兴帮扶县。“七彩云南·普洱贷”“乡村振兴·咖啡贷”等153款特色金融产品,为企业提供多种融资渠道。二是拓宽抵质押物范围。积极办理知识产权、肉牛活体、植物活体、咖啡存货、中药材存货、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等抵质押贷款业务。三是推进全产业链融资模式。聚焦林草产业链,落实《金融支持普洱林草全产业链工作方案》,定期梳理林草产业重点企业和项目名单,建立“清单式”名单推送机制,提高普惠金融对接质效;聚焦普洱茶产业链,制定《金融支持“普洱景迈山茶品牌建设”工作方案》等指导性文件,精准支持景迈山低效茶园改造。四是着力融入口岸经济发展。构建47个边境幸福村“点对点”结对合作机制,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积极服务外贸企业,建立“日跟踪、周调度”动态服务台账,全覆盖走访辖内1659户外贸企业。
强化政策宣传,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一是强化政策宣传及辅导,畅通政银企对接渠道。开展访店访企访园区、问需问计问困难、送产品送政策送服务活动,有效提升政策知晓度和受众面。二是加强政策宣贯和预期引导。普洱金融监管分局牵头编印《普洱市金融支持企业纾困发展政策及产品汇编(第六版)》,并上线二维码,实现纾困政策和银行产品“码上查”,发布银行机构信贷产品186个、保险保障产品48个。三是开展“普惠金融推进月”“籽籽同心”等宣教活动。统筹辖内9个监管支局“神经末梢”作用,以“监管搭台、机构唱戏”的形式开展宣教活动。结合民俗特色活动进行趣味科普,进村入户用“乡音”传递金融知识和普惠政策。
在工作开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企业自身短板、银行供给约束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特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引导企业健全财务机制、引入职业经理人,建立真实透明报表;推动“银税互动、银关互动”,用纳税、海关、社保数据替代传统抵押,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
二是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效率。通过建立完善再担保机制、风险补偿机制等加大对小微信贷业务的支持力度。针对不动产登记办理时限过长、司法部门执行难问题,相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突出问题。加快诚信体系建设,合力打击企业失信行为,提高违约违法成本。
三是加大创新力度,完善融资服务体系。指导银行机构不断完善信贷管理体制,创新信贷服务产品。建设金融项目网上审核系统,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实行贷款“一站式”审批,简化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满足更多创业创新信贷需求。(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普洱监管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