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进步,互联网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深深植根于普通家庭之中,极大地影响和重塑着人们的生活模式,无论是学习、工作、购物还是娱乐,都可在线上轻松完成,互联网时代的生活愈发便捷。然而,对于未成年人的家庭而言,互联网的存在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记者调查发现,未成年家庭对于互联网的态度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既有因互联网带来的欢乐,也不乏由此引发的忧虑。一方面,未成年人能够借助互联网丰富的资源进行学习;另一方面,也有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游戏或短视频,无法自拔。
手机上网已成为生活常态
无论是在繁华的城市,还是在偏远的农村,从一两岁的幼儿到八九十岁的老人,互联网已深深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他们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社交互动和娱乐消遣的重要渠道。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而是逐渐转变为生活中的必需品。
近年来,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的现象愈发普遍,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近两个月,记者深入思茅城区及其周边乡镇进行实地探访,发现无论是城区还是农村,大多数未成年人都有过上网经历,特别是使用智能手机上网已成为未成年人的普遍选择。
令人惊讶的是,一些孩子接触网络的时间甚至早于他们学会说话和走路。有的小孩在1岁多的时候,就已经能够熟练地在手机上浏览短视频,成为名副其实的“小网民”。此外,在校外时间,尤其是假期,未成年学生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这也为他们上网提供了更多机会。
然而,未成年人的上网环境却千差万别。有的孩子在父母的监督下使用网络,而有的孩子则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记者经常能看到一群孩子围着一部手机,或观看短视频,或玩游戏。
在一些中专学校附近,记者还发现商家为学生提供了存放包裹的服务。这些中专学校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未成年人。他们通过手机网购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快递员将包裹送达指定地址,学生则利用周末等空闲时间前来领取。
互联网是生活中的得力助手
互联网的红利同样惠及了未成年群体。如今,孩子们只需通过手机就能完成许多事情,如点外卖、查找资料、学习厨艺、听讲座等。
市民孙建雄表示,由于他和妻子工作地点离家较远,家里很少开火做饭,8岁的孩子大多通过点外卖解决用餐问题。孙建雄认为,互联网确实带来了便利,孩子放学后,只需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十几到二十分钟后,热腾腾的饭菜就能送到家门口。
市民金志文则分享了他的孩子通过手机学习厨艺的经历。金志文的孩子对厨艺感兴趣,但一直未能找到合适的厨师授课。幸运的是,通过智能手机,他们可以搜索到同一道菜的不同做法,孩子的兴趣爱好得到了极大的延伸。三年来,孩子已经学会了10余道菜的做法,每道菜都色香味俱全。
市民游文虎也向记者讲述了他的孩子如何利用智能手机学习的故事。游文虎的孩子是个“植物迷”,以前要弄清一种陌生植物的属性分类等信息,需要跑书店、图书馆购买书籍、查阅资料,既费力又耗时。而现在,借助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上的软件,几秒钟就能识别出准确丰富的信息,既轻松又省事。游文虎感叹道:“互联网是知识的殿堂,智能手机就是一块‘敲门砖’,是孩子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
此外,智能手机还缩短了时空距离,让远离家乡的孩子不再孤单。市民陈正兴常年在外务工,离家上千公里。以前想家时,只能看看照片。而现在,家里的监控摄像头与手机相连,还具备双向通话功能。有空的时候,他可以打开手机实时了解家里的情况,还可以与孩子视频通话,实现了“云养娃”。
去年10月,某网红校长在深圳举办讲座,陈正兴的孩子非常想去听课,但门票难求且时间上也有冲突。后来得知讲座将在线上直播,于是,陈正兴的孩子在家里通过手机就收看了讲座。在过去互联网不发达的时候,要想听一线大城市的名家名师线下课,路途遥远且座位有限,根本不敢想。
互联网是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然而,在一些家长看来,互联网也并非尽善尽美。一些孩子沉迷于手机和网络,成为“手机控”“低头族”,难以自拔,对成长造成了负面影响。甚至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看短视频看多了,不仅独立思考能力下降,还容易模仿动画片或游戏中的暴力行为。
市民赵力平对记者说,去年暑假,他的孩子由老人照顾,大部分时间都躺在床上刷手机玩游戏,晚上不睡觉,早上起不来。开学后跑早操时,孩子才跑了两圈就晕倒在地,手脚抽筋还呕吐不止,幸好被及时送往医院救治。医生反复提醒他们,要控制孩子的上网时长,及时调整作息时间,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后来他们听从了医生的建议,现在孩子已经戒掉了网瘾,几乎不玩手机,作息也规律了,身体逐渐恢复健康。
市民汤苇也分享了她的经历。为了控制孩子玩手机,她给家里的Wi-Fi设置了多次密码。然而,孩子却大半夜跑到附近的酒店门口蹭流量刷短视频。久而久之,孩子的情绪变得孤僻且脾气暴躁。汤苇坦言,经过深刻反思,他们夫妻作为父母也喜欢玩手机,给孩子带了不好的头。今后他们将以身作则,减少玩手机的频率,多陪伴孩子。
市民李启洲则表示,以前孩子一哭闹就用手机哄。手机成了哄娃“神器”,比给糖果还管用。然而,久而久之问题暴露出来,孩子连吃饭也要边玩手机边吃,吃一顿饭要花一两个小时。直到孩子出现“手机综合症”——眼睛近视、个子长不高、身体变差、学习跟不上等问题,他们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在老师的指导下,全家人形成统一的意见,及时进行纠偏,“亡羊补牢为时不晚”。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孩子逐步远离“手机”。在此,李启洲建议家长们,防止娃娃玩手机上瘾要从小抓起,早抓早主动。
(记者 刘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