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刘思瑞 唐瑞 罗永春 文/图) 近日,走进位于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嘉禾乡联合村半山寨村民小组的中药材基地,放眼望去,树木葱茏,白及、重楼、黄精等中药材在绿色林海中“崭露头角”,工人们穿梭其中,忙着平整土地、拔除杂草。
半山寨村民小组位于群山环抱之中,森林覆盖率高,土壤、空气条件优渥。正是看中了这里极佳的生态环境,江城县红能开发种植有限公司把中药材种植基地建在了这里。该公司负责人白卫红说:“基地从2018年开始进行林下种植,种植总面积6800亩,目前实际种植中药材面积2330亩。这里的海拔和气候条件都非常适合种植林下中药材。”
目前,基地里种植了重楼、白及、龙胆草、黄精、板蓝根、石斛等多种中药材。同时,采用生态种植的方法,不用农药,适当除草,借助林下阴湿环境和落叶腐殖质,降低了人工遮阴、肥料等成本,最大限度地促进中药材生长。
林下中药材种植周期长,需花费不少时间和人力,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采取“土地流转+劳务雇佣”模式,将附近有劳动能力的农户纳入其中,通过就业帮扶,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嘉禾乡联合村梁子寨村民小组的村民马秀珍说:“基地开发后,我们就一直在这里做工,每天有120元收入,一年能有1万多元的收入。”
林下种植中药材的周期,决定了这个行业需要多年坚守才能有所收获。白卫红说:“基地的用工量很大,可以带动周边的群众务工,每年的用工高峰期有3个月,平均每天不低于10个人在工作。”
江城县红能开发种植有限公司只是江城县发展中药材产业的缩影。近年来,江城县充分发挥林业资源优势,按照“林药结合”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生物药材种植。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58841亩,不仅让林地“长出”新经济,而且把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让青山变成了“金山”。